undefined

胡晴舫的作品始終是心中排行榜的前幾名,每每讀來總有直抒胸臆、發聾振聵的共鳴,等不及放到月底的閱讀清單,先專文紀錄。

本書以島嶼、金錢、環境、都市、世代、社會、資訊、現代人為大章節,每一篇互有牽連,誰也不能擺脫誰,依然以犀利但不流於刻薄的筆觸書寫不同課題,討論核心是「道德」;這個至今淪喪多時的話題,為何說是淪喪多時呢?摘錄幾句序文名言,以作者見解闡述;

「自認道德正當,會讓人正氣凜然,願意勇敢衝鋒陷陣,對他眼中的缺德者決無憐憫之心,欲除之而後快。因為他覺得他正從事一件偉大的社會工程,他在捍衛文明,像一名警察在維持秩序,不惜代價,願意採取任何手段,只為要求對方按照自己的道德規章。法西斯主義就是這麼開始的。所有的法西斯主義信徒骨子裡都是堅貞的道德分子。

「世界的創造力源於人類的善惡掙扎。在群魔飛舞的亂世之中去堅持善的價值,在眾人流俗的盛世之中去拒絕善的教條。……因為善不夠徹底或太過徹底,失去了檢討的能力,僵於形式,因此淪為惡的助力。不僅掙扎於善惡之間,善本身就是一種掙扎。」

「道德不是習慣,而是不放棄省思的堅持。」

見過太多欲為善之人流於形式,而成了一種偽善,因為太過用力,以致於抱著為善之心實行惡事。善也是一種經營,而非流於形式的例行公事,若不動腦思考「如何做才是真正的善」,那也不過是偽善。光是一篇序文讀來便有滋有味,接下來的正文更是字句鏗鏘,擲地有聲。

〔島嶼〕篇從臺灣海島與全球化詭弔的相斥說起,島嶼本來該因全球化浪潮而受益;然而島上的人們卻在被害自卑的情結下自我封閉,遺忘了這個世界,也因安然自得地躲在被大海包圍的島上,逐漸邁向邊緣化的命運。精密而細膩地描繪了台灣社會實況,民主竟未讓個體感覺有力量,反倒讓人們覺得無能力。基礎建設牽扯到太多地方勢力與利益糾葛,各種悠關未來的社會議題、法案都因為太多附加意識形態和矛盾而裹足不前。原先寄望年輕人的作者想寫一篇〈給三十歲以下青年人的一封信〉,近年來卻發現某些問題刻不容緩到需要寫出〈給五十歲以上的台灣人〉一文呼籲現今的當權者,現在的家鄉子弟,國家發展,端視他們的決策決定未來,手握權力的人該當肩負應盡的義務。

「是,全球化時代可以是台灣的時代。
然而,如果台灣堅持做一個遺忘了世界的小島,那麼,遲早,世界也會遣忘了我們。」p.27

〔金錢〕承續著全球化浪潮的議題,進一步從已開發國家的金融危機、開發中國家崛起談起經濟地位同時決定了文化種族的內化階級;骨子裡對藍眼睛白皮膚的種族較為友善,對於早已大量成為我國人民組成主力之東南亞新娘的視而不見。談到政商之間由來已久的「交流」,龐大的利益糾結,促成了腐敗的產生。談到有錢人對於藝術、旅行、文化的態度;那是一種隨興而發的彰顯行動。最後一篇〈資本夢已遠〉令人喟嘆,受益於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賈伯斯以個人願景改變人與科技的關係,今日人們緬懷的是他以創意改進了科技生活,絕非他的身價,這只是對於努力與堅持的附加獎勵;而今的美國青年們卻決定佔領華爾街,因為資本夢演變至今已變成一種數字堆砌,不再是夢想或勞力的獎勵,社會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遺落了夢想。

〔環境〕篇從探討核電及核廢料帶來的環境及省思下手,食物碳足跡與食安、填海造陸、地球暖化,都是思辯的範圍,其中更包含著開發與環保議題的拉扯,環保無疑是最新的全球道德冠軍,作者提出「亞洲世紀」的想法,有人說二十一世紀是亞洲人的世紀,但關於亞洲價植的討論往往過於簡化,西方的框架已不適用於新世紀,如何從集體思考中調整出關於發展與環境和諧的共同道路,與這個地球和平共處,這才是平衡的亞洲道路,除此之外,當環保議題進入政治化過程,如何避免序文中所言,以正義之名綁架政策方向。這更是議題之下得小心防備的。

「道德的省思會抵制壓迫,道德的自信則誕生壓迫。美國法官漢德(Learned Hand)對自由下了最著名的定義,自由的精神即是永遠『不確定自己是否正確』。」p.121

〔都市〕篇裡,浪跡多座城市的作者分享她在東京地震中看見都市的文明、中國都市裡農村移民的弱勢、「棕色巴黎」討論城市的流動與包容性、工廠、建築、舉辦全球性活動、都市計劃、城市記憶包含著都市人的愛憎慾念,都市為了迎接市場吸引而來的人群,自有其生命,來到都市,大量的人潮也為本篇摻進了些感性色彩。多元與開放的特質,並非發展之惡,〔環境〕篇略略提及的都市與環境共存,在此一篇章裡有更詳盡的發展。

〔世代〕中除了可以看到大量對加諸在年輕人身上各種不公與歧視的平反,也點出因為人類平均壽命的推展,年輕世代根本無從學習,卻因此為冠上「不會做事的草莓族」標籤。從其他國家的現世時局剖析其文化歷史背景之下誕生的新一代年輕力量,反過頭來對於台灣新世代的檢視,縱的來說,也有從時代的遺跡中撈將年輕人撈出水面的意味。

光〔社會〕一詞就涵蓋了極廣的範圍,因而此篇討論的議題也是五花八門,無所不包 。社會審美、工商社會的飲食與心靈、電影文化、名流心態,雖然很雜,篇幅也不多,讀來卻津津有味。

〔資訊〕花最多篇幅談的是新聞及媒體,傳播形式的改變,自由的資本主義,媒體的自我定位因而有所更動,一條條聳動極端的新聞帶來獲利,所謂的媒體大亨讓新聞從傳播業變成製造業。另一個重點是網路,網路糾察隊成為一種潮流,彷彿逐漸踏入《一九八四》裡那個老大哥無所不在的時代。無成本壓力下,網路上流傳的資訊良莠不齊,正確性更是存疑,內容價值更從來不是討論範圍,在道德公審的同時,需要有更多的智慧及勇氣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

「當網路解放了我們,讓我們免受主流媒體與商業機制的洗腦,我們也該避免犯下多數人民主的錯誤。」p.313

〔現代人〕只有一篇類似總結的長文〈孤獨是一輛向前駛去的快車〉。在現代科技與社會制度的打造下,人類開始擁有汽車、與世隔絕的房舍,為了追求自由,寧願選擇孤獨,所有人都強調他不再需要任何人,他一個人就能完滿自己的人生。,結果就是換來每個人都相似的孤獨。作者沒有提,但現代人的新身份「低頭族」更加深了這種相似的孤獨。

「人們所謂的孤獨,無非是渴望延伸私人世界的悵惘。」p.343

 

arrow
arrow

    小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