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途經樓下大廳,見愛迪達在此舉辦冠軍賽直播派對,原本肅穆的辦公大樓頓時年輕不少。
最後聽說是熱火贏了,無冕帝王LBJ終於在踏入NBA九年後,在負傷的狀況下大三元加冕成功同時拿到MVP,閃電俠Wade拿到第二枚戒指(沒記錯的話),Bosh也展現傷後復原良好的成績,LCD用力燃燒演繹老兵不死。光是在年紀與負傷情況下努力壓制背水一戰的年輕軍團們這一點,就很有好萊塢賺人熱淚的情節感。
小學三四年級被老媽假日夾帶去值班時,常常就側門外附設的籃框下一球一球投著,或是幫忙老媽蓋她一疊又一疊的傳票(現在我的工作內容有很大部分也在蓋章,笑)。光是投球就能讓我耗去好些時間,並十分有成就感。但那時我仍鍾情於躲避球,熱衷到每節下課都會去打十分鐘的小型賽,甚至忘記訂便當,所以視籃球為「搶走躲避球友」的讎寇。上了國中之後再也沒有人打躲避球了,開始龜縮在課桌椅間的我荒廢了運動,青春期荷爾蒙亂竄,代謝率下降導致身體也變差。
於是上了高中只好認命,投投球,上籃看個兩次就會了,國小玩球時多少就有試著運球,因此也不成問題。但高中女生體育課是流行在樹蔭下聊天的,所以還是只能自己投投球,練運球,整體的流暢度仍差,頂多下雨時和男生在體育館內打打躲避球。直到高三,不曉得是壓力還是突然開竅,準備大考之餘,開始和幾位書友兼球友在假日唸到圖書館閉館後,抱著籃球紓壓去,有時連老爸也會加入。那時候還是常被抄球巴火鍋,而且還是身高比我矮的國小男生(淚)。自尊心受創之餘,聽到那時也是球友之一的Annex說:「那表示他們不把妳當女生看啊。」才又擦擦眼淚從陰暗角落中走出來。(是說腦內的小劇場也太豐富了)
上了大學以後,加入系女籃,從五人中比合隊每場比賽都要上滿四十分鐘到後來的兒孫(?)滿堂,我們著實走過一段革命歲月。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所有的是是非非最後也因為畢業而不得不放手,那時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很顯老態的「兒孫自有兒孫福」。
◎左手只是輔助◎曲終人散
還要打多久?我不知道,能打多久是多久吧。
